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聽說單獨吃益生菌不夠?好像常常看到跟益生菌很像的字眼,但...卻不是益生菌?你的疑惑我們聽見了,這篇就讓營養師來告訴大家益生菌、益生質、後生元這幾個看似孿生兄弟的詞彙究竟各自代表著什麼意義!
首先再帶大家複習一次益生菌的定義,世界衛生組織(WHO)、聯合國糧食局(FAO)、國際益生菌及益生質科學協會(ISAPP),將益生菌定義為:「補充適量的菌株下,有益宿主健康的活的微生物。」常見的菌種約有六種:
從名稱上可以發現它是比較喜愛酸的菌,也因此有耐酸的特性,經常被使用在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的益生菌產品中。
因為形狀在末端有分叉而得名,在體內的數量會隨著年齡而減少,經常被使用在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的益生菌產品中。
乾酪乳桿菌是消化道中常見的益生菌,主要可以幫助舒敏、增強防護力。
副乾酪乳桿菌擁有超過百篇以上文獻證實可以透過改變消化道菌叢,穩固防護系統,減少敏感和調整體質,對於需要加強防護力的族群是很好的選擇。
學名與「副乾酪乳桿菌」不同
植物乳桿菌存在於許多發酵食物當中,除了可以改變細菌叢生態之外,更是常見的防護調整型益生菌。
鼠李糖乳桿菌為最廣泛被使用的益生菌之一,研究也算非常完備,存在於健康人類的消化道中,除了可以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之外,亦是提升防護力、減少敏感發生的益生菌。
以上六種是我們經常會見到的菌種,除了菌種名,眼尖的朋友們也會發現菌種後面常常跟著一串英文+數字混合的編碼,這就是所謂的菌株!那麼菌株跟菌種有何不同呢?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比喻讓大家快速了解其中差異。同樣都是人類,我們會利用職業別來展現我們的長處和專業能力,而菌株就像是菌種的職業別,不同的菌株有不同的功能和特色,因此如果想確認益生菌的明確作用,必須從完整的菌種+菌株名才能更詳細的了解喔!
益生質在目前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中已經成為標準的配備了,相信也有不少民眾都已經看過許多關於益生質的介紹。益生質其實就類似益生菌的食物,益生菌生活在消化道中需要利用發酵益生質來穩定消化道環境,並且維持益生菌的活性和促進益生菌繁殖,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「養好菌」的概念~
益生質的本性,就是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的膳食纖維,有非常多水溶性的膳食纖維都屬於益生質,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:菊糖、半乳寡糖、果寡糖,這些都是極常見的水溶性膳食纖維,也是益生質。除了作為益生菌的食物外,本身也可以增加飽足感、使排便順暢、讓糞便較柔軟而易於排出,完全就是益生菌配方的頭號黃金助手呢!
最近眾所矚目的焦點則是後生元,由於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後生元可以帶來眾多好處,且更能快速激活體內防護,因此極為適合與益生菌和益生質共同搭配,使效果更上一層樓。
目前市面上的後生元又分為兩類,兩者的定義和英文名稱不同,但翻譯都是後生元:
postbiotics屬於益生菌發酵益生質後的代謝產物,常見的有:有機酸、維生素B群、胺基酸、酵素、短鏈脂肪酸、胜肽類,可以調節生理機能、幫助舒緩敏感、幫助營養素代謝。
parabiotics則是保健市場中的新寵兒,指的是非活性的微生物,但當攝取一定量時,對人體有健康益處,其益處廣泛,包含幫助消化、養顏美容、舒緩敏感、促進新陳代謝等。近期常聽到的熱封型益生菌就是後生元的一種,好處是極易保存且菌數不易降解,作用迅速明確,與益生菌、益生元一同搭配時,可以最大化益生菌類產品的價值,形成完整的菌叢生態系,幫助調整體質。
還在煩惱如何挑選益生菌嗎?選擇含有益生菌+益生質+後生元的產品更能加速幫助調整體質、提升防護、舒緩敏感!因為含有益生質,能幫助養好菌,讓益生菌有足夠的糧食;含有後生元則能幫助建立良好環境,讓益生菌生活起來更熟悉。